名家聚济倡阅读 中美尼山论馆藏
编者按
尼山国际讲坛是尼山书屋搭建的一个中外文明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中美尼山国际讲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每届中美尼山国际讲坛都会设定一个主题,由中美轮流举办。今年由中方主办,主题为“阅读与馆藏”,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的近百位嘉宾出席。美国洛杉矶公共图书馆馆长John Szabo,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冯庆东,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颜炳罡作为主讲嘉宾,他们的精彩演讲以及与现场观众的睿智互动,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将三位嘉宾的演讲及互动问答分别摘录出来,与各位读者分享,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外文化交流碰撞的火花。值得注意的是,本届讲坛是在全民阅读大背景下举行的,对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使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面对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的撞击与交融,尤其是中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广泛,人们的阅读需求更加旺盛,这就迫使出版社、图书馆、文化界等要为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与质量做出必要的革命性变革,以使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不断提升,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顺畅。
10月12日下午,“首届中美尼山国际讲坛”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美国洛杉矶公共图书馆馆长John Szabo,美国华人教育基金会主席Simon Wen Shao,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原文化参赞车兆和,美国尼山书屋国际出版公司总经理乌兰,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世农,山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吕芃,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杨树国、尊龙凯时集团董事长张志华、尊龙凯时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鹏、孔子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大友等近百人出席。
JohnSzabo:美国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创新面向社会大众和读者的图书收藏
今天我报告的主题是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创新,以及它如何面向大众、服务大众,提高馆藏。首先我介绍一下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图书以及资源是如何面向大众、服务大众的,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方式、方法和主要措施。同时,我还要介绍我们如何利用网络和电子图书馆来服务大众,以及从世界各地获取信息。
一、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简介
我先简要地介绍一下洛杉矶公共图书馆。我们的图书馆服务的群体是所有美国图书馆里最大的。图书馆服务的整个面积大概是1200多平方千米,共有1700多名工作人员,每年的访问量、阅读量超过1500万,我们每年的财政预算是1.5亿美元。我们有一个中央图书馆和72家分馆,我们有600多万册藏书,同时有340多万张图片,30多万张地图,以及各种食谱等。这73家图书馆统一为大众服务,每天有固定的车辆巡回提供服务。美国有一大特色,就是图书馆里不仅仅是图书馆的职员服务,还有7000多名志愿者也在图书馆里提供服务。有70多个友好单位和团体也同时在为图书馆服务。我们有一个专门提供与照片有关的服务部门。有一些赞助单位,每年为图书馆提供数百万资金支持,也有一些小型的书商在图书馆里售书。
二、洛杉矶公共图书馆与尼山书屋
洛杉矶人来自140多个国家或民族,讲220多种语言,也就是说洛杉矶有众多人群和族裔。这是一个由很多族群组成的群体,有36%的人出生在国外,有77%的人在1980年之后来到洛杉矶。将近2%的华裔团体使用洛杉矶公共图书馆,众多的群体和族裔对洛杉矶公共图书馆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但无论如何,我们会努力为他们提供服务。
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和骄傲的是,尼山书屋落户在我们图书馆,我们珍藏有尼山书屋的图书。
2015年5月,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创建的尼山书屋在洛杉矶公共图书馆落户,目前已有200多人次的借阅量。这并不仅局限于图书的借阅,这还是一种很好的合作,同时还有很多华人团体来这里学习,讨论关于中国的事情。我们还把尼山书屋的藏书向其他图书馆推荐。在今年5月尼山书屋签约仪式上,我们与尊龙凯时集团、山东友谊出版社建立了合作关系。美国联邦众议员赵美心女士出席了这次活动并致辞,还有其他重要的人士出席了仪式。
三、创新型公共图书馆与大众服务
在洛杉矶,我们要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作用,使它能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不要把图书馆看作一个被动学习的阵地,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和主动地使图书馆为大众服务。
我们尤其看重如何使我们的图书馆更好地接近大众,更方便大众来到图书馆,如何使大众更好地来学习来工作,始终提供更好的、均等的机会以及自学、自我提高的机会来为他们来服务。比方说为移民提供服务、为大众健康服务,以及为一些军人、老兵以及一些对金融感兴趣的人,为提高他们的金融知识做了很多服务性的工作。大家知道这并不是图书馆传统的服务业务,但是我们这样做能够使更多的民众走进图书馆,同时更多地接触我们的图书。这样就把公共图书馆建成了一个真正的民众的大学。同时也邀请一些名人、作家等到图书馆来接触大众,为大众服务。我们也是第一个为那些19岁以上的没有上过高中的人们来提供免费课程服务,使他们能够达到高中毕业水平,等等。
这一切非传统的做法使我们更深刻地思考我们应当如何更好地为大众服务,包括为那些成年人来服务。我们需要教师、编程人员、艺术家等不同类型的人才,而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为读者和社区群众服务。对于纸质的图书我们仍然在提速地进行收藏。去年一年的时间, 我们有超过1500万册的图书在不同的图书馆之间周转和使用。
我想:图书馆未来的前景会更加美好,我们一方面要保证有关纸质图书的收藏,同时我们还使用数字化的图书。
我们不怕变化,我们更愿意迎接挑战。
谢谢大家!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提问
问:John Szabo馆长,您好!我是《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王茜,请问洛杉矶公共图书馆是否连接以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为基础数据的WORLDCAT全世界图书馆联机书目数据?贵馆以往收藏中国图书的渠道是什么?更喜欢馆藏哪些题材的中国图书?中国出版社如何提高本版图书在贵馆的收藏率?
答:首先,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的,我们连接了这个系统,并且也可以在这个系统上搜索到。第二个就是有关渠道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渠道还不是很充分,虽然洛杉矶是一个非常大的城市,但是在美国大的公共图书馆的收藏中,对于中文图书的收藏并不是很多,现在我们也是在积极地收集有关中文的图书,一方面是通过书店,主要是通过公共图书馆中会说中文的图书管理员,他们会去附近的书店去购买一些书,但是未来我们还会去寻找其他的渠道。对于第三个提到的问题,我觉得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但目前我们是通过美国的书商。同时你们也可以直接把材料寄送到图书馆,到时候我们会先看一下是否适合我们展示,然后再加入到我们的藏书当中。最后就是我们所馆藏的很多中文书都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但是我们更希望看到中国本土出版的图书,这一部分我们也是比较缺乏的。
冯庆东:丰富馆藏资源 促进全民阅读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阅读,《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说“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宋代的朱熹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清代郑成功说“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现代著名画家李苦禅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在西方,孟德斯鸠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爱迪生说“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由此可见,阅读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共识。
在当今社会,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阅读的方式变得更加丰富。无论是纸质的还是数字的,视觉的还是非视觉的阅读,我们都可以选择在家里、在办公室、在书店、在路上、在车上,乃至在洗手间等很多地方进行。当然,我相信,图书馆一定是我们阅读的最好的选择。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我们在里面可以自由地遨游,因为这里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无论是纸质的、数字的、胶片的、视频的、听觉的、触觉的等等,它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我们对信息的需求,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二、山东省图书馆在馆藏与阅读推广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努力
山东省图书馆建于1909年,是中国十大公共图书馆之一。现共有一处总馆、两处分馆,馆舍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其中总馆面积5.4万平方米,另有两处分馆——国学分馆和省少年儿童图书馆。省图书馆馆藏文献超过760万册(件),其中古籍75万册(件),善本20万册(件)。作为古籍收藏大省,我馆收藏的珍贵古籍位居全国前列。
近十年来我们在拓展阅读服务渠道上积极探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推进阅读与馆藏良性发展的系列活动。如我们连续十年举办了“全省读书朗诵大赛”活动,在全国创新推进了“图书馆+书院”新型服务模式,举办了系列让珍贵古籍贴近大众活动,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盲人数字阅读服务平台,同时,还大力开展了“网上展厅”活动。
总之,我们不仅充分利用省图书馆阅读推广平台,以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周到服务。通过这些活动,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到广大群众对于图书馆馆藏的需求,为将来更好地进行馆藏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作为公共图书馆,在阅读和馆藏方面,应把握好几个趋势
一是要适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立足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显著提升以读者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服务效能,明显提高读者服务数字化水平,基本建成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基本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协同发展的公共阅读服务新格局。
二是适应“互联网+”的新要求。线上与线下,引导读者阅读风尚。通过线上活动推广,实现与线下活动结合,数字化与传统模式融合促进,实现公共图书馆功用的最大化。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公共图书馆要运用“图书馆+”思维主动服务所有读者群体、实现全天候服务,积极主动地把阅读文化服务和元素送入可以进入的领域和场所。
三是适应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新要求。图书馆应承担起阅读推广的重要使命。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适应读者阅读新趋势、习惯,实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和馆藏的特色化。
四是适应馆际合作的要求。要加强地域性图书馆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大资源共享力度。同时,还应加强不同省份乃至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和资源共享。
下一步我们也将充分发挥馆藏优势,积极参与尼山书屋建设与服务,更好地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
李克强总理指出:“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引导阅读成为一种阅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让每个人享受“慢阅读”,在浮躁社会心态间追求内心的宁静。
读书是一种习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境界。而充分发挥职能,丰富馆藏资源,加强阅读推广,满足大众需求,是我们图书馆人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事业。山东省图书馆将与社会各界一起积极行动起来,为共同建设“书香齐鲁”、“书香中国”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外宾代表(伊笑然,俄罗斯留学生代表)提问
问:冯庆东馆长,您好,我是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我的中文名字叫伊笑然,现在山东大学学习。我们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山东省图书馆有哪些新举措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阅读、吸收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图书?
答:一个是我们山东省图书馆有一个外文部,已经收集了几千册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外文书籍,如英文、俄文、法文等,而且我们也会举办一些活动,并且组织外国留学生去阅读;另一个就是我们大明湖的国学分馆的国学经典阅览室,有很多懂外文的服务人员,她们不但能够协助整理馆内的图书,而且还可以辅助指导一些活动,比如刚才提到的,去体验一下中国古代传统印刷技术等;再一个就是我们现在整理的一些传统文化古籍方面的图书,这些古籍书都会配一些外文翻译,您如果有个性化的需求,也可以跟我们的外文部直接联系。
颜炳罡:谈谈阅读
今天讲坛的主题是“阅读与馆藏”。很多学者是终生致力于馆藏的专家,在馆藏方面我不敢赞一言。作为一名读者,我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阅读体会吧。
一、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书籍的民族
中华民族将书籍及其承载的文字看得十分神圣,爱护图书,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有些地方明确规定: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罪。在中国各地出现了敬惜字纸碑、敬惜字纸文,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劝人敬惜字纸的劝善书,如《惜字律》、《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过律》等。中国人敬惜字纸说到底是书籍崇拜,而书籍崇拜背后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敬畏,是对古圣往贤的敬仰。
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代士人的自我要求
“万卷书”与“万里路”配合体现了中国阅读中的知行合一。书是读的,路是行的,书不读即束之高阁,书无意义;路不行则是废路,路无价值,读与行的结合就是知与行的统一。阅读要落实为行,知转化为行,正是“一语不能践,万卷徒虚空”。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业,读书人一辈子都在做着化知为行的工作。
中国古人认为,阅读即开卷有益,读书志在明理。人类文化的发展像长江、大河,越接近其源头处越清澈、纯粹、干净,而越接近下游则杂质就越多、污秽就越多。古人说开卷有益,越接近古人越没有问题。《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上古时代的经典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流传下来,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籍,这些书籍干净、纯粹,古人认为读这些书可以明理。儒、墨、道、法、名、兵等诸家的经典为后世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
三、阅读的过程是我们生命净化、升华的过程
文以载道,书中承理。理就是世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阅读可以让我们明宇宙间的一切理。读书明理最要紧的是明做人之理,明人之所以为人之理,明白人何以为人,怎样成为一位君子、圣贤之理。
阅读的过程是我们生命净化的过程,也是我们生命升华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是完善的,即人之初,性本善,但生命气质、禀赋、性情并不是生来就是完美无缺的。完美的人格特征是无偏失的“中和”、“中正”、“中行”人格。怎样才能使我们的人格完美起来呢?阅读且通过阅读转知为行,就是变化我们生命气质、让我们优雅起来的重要途径。
读书、阅读是改造我们内在世界、升华生命的重要方式。读什么书,才能真正让我们生命升华而不是消沉,让我们变得优雅而不是庸俗呢?那就是阅读承载圣贤教诲的经典,尤其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
四、阅读让我们走向世界、开阔视野
书籍是人类通往外在世界的窗口。人的本质意义在于学习,学习是终生志业,荀子说“学不可以已”。阅读让我们视野开阔,见识到一片一片的新天地、新世界。阅读也可以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开拓我们的心胸,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阅读、爱读书、追求上进的民族。中国人认为,学习,也只有学习可以改变命运。通过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
诚然,中国人主流价值观是“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家国,岂计身家?”我们阅读是为了成就圣贤人格,而不是为了个人功名利禄,或者不全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禄!
总之,学习改变命运,阅读成就理想!当阅读成为习惯时,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谢谢!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原文化参赞 车兆和 提问:
请问颜教授,“轴心时代”时,即约从2500年前左右,从西到东,出现了一系列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能够出现那样伟大的思想家,但是在现在这样一个生产力极高的水平下却一直没有再出现像他们那样的伟大的思想家,您认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想听一下您的看法。
答:首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车先生刚才提到了轴心时代,我们知道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都不是一时之间突然爆发的,而是长期发展演变积累的过程,就像火山、地震的爆发一样,长期的积累,才会喷涌而出。第二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先秦时代,包括西方也包括东方,那时人们的心灵非常的纯粹,他完全是为了求道而写作。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就是说拿着整个的生命去探索人生的真谛。有时候我常想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然孔子还有一句话也能回应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我觉得在仁德面前,我们应该是高于老师,胜于老师,这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所以孔门弟子成就了中国文化的伟业。但是后世之人也有很多杰出的人才,也有很多神圣的人格,但是所有这样的杰出人士,只能在他们的照耀下来展开他们的思索。所以后世与这些圣哲相比,就像星星与太阳、月亮相比较,再伟大的人物也只是天空中的星星。
山东友谊出版社数字出版总监 陈菁 提问:
颜炳罡教授,您好,我是来自山东友谊出版社的陈菁,请问在当前数字化阅读已成为发展常态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更好地发扬光大?
答:数字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普及既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正是有了数字化才能让更多的古书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并且,数字化应该向着立体化,而不是平面化发展,立体化就是在数字化的背后再加上纸本文献,这样的话,图书既可以在家静读,也可以用光盘听,还可以放到手机上阅读。唯有如此,才是我们未来的生存之道,传统文化才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更多新闻
More- 我是中国编辑2015-10-12
- 聚焦2015年度新员工培训专题报道(二) 编辑营销新出版 教2015-10-12